《礼记·学记》全文翻译

YYY posted @ 2017年7月28日 23:42 with tags 礼记 学记 , 963 阅读
_THIS_IS_START_OF_ARTICLE_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最近突然很想翻译古文...
不务正业系列_(:з」∠)_
 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翻译:

    发布经过考虑的法律,求取贤能的人才,足够让君王有好名声,却不足以感化百姓;接近贤人,体察偏远地区的人民,足够感化百姓,却不足以改变民风,君子如果想要规范人民的日常习惯,那么一定要通过教育。

    玉不经过雕琢,不能成为有用的器具;人不经过学习,不能懂得道理。因此古代称王的人建立国家,成为君王,(一定要)把教学作为首要的事。《兑命》说:“念终始典于学。”(“始终以教学为主。”),说的就是这个吧。

    即使有好吃的饭菜,不去吃,也不知道他有多么美味;即使有大的道理,不去学习,也不知道他有多么美好。所以学习以后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,教育以后才能知道自己的困顿。知道了不足,就能自我反思;知道了困顿,就能自我勉励,所以说,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。《兑命》说:“学学半。”(“教和学各占一半。”),说的就是这个吧。

    古代的教学场所,在家有墅,在党有庠,在术有序,在国都有学。(学校)每年接收新生入学,隔一年考核一次,第一年考察他对经文的断句、大义理解,第三年考察他是否重视学业,乐于交往,第五年考察他是否涉猎广泛、亲近师长,第七年考察他根据学业和哪些人来往,(过了这一关)就叫做小成,第九年考察他是否明辨事物,通晓道理,有自己坚持的理念,不会轻易改变,(过了这一关)就叫大成了。这以后就足以教化百姓,改变成俗了,(君王)身边的人会心悦诚服,远方的人会怀念他,这就是大学的道理。《记》说:“蛾子时术之。”(“蚂蚁还时常学习呢。”),说的就是这个吧。

    大学刚开学的时候,要穿皮弁服举行祭菜礼,这是显示尊敬师道;学习《小雅》中的三篇,是要让学生一开始就立下辅佐君王治理国家的理想;入学之后,让学生按着鼓的节奏整理衣物,这是为了让他谦虚地对待学业;使用教鞭和戒尺这两种东西,是为了抑制(某些)学生的(嚣张的)气焰;(校长)不是夏季祭天不去视察学业,这是为了让学生按照自己的志向去自由地学习;(老师)常常观察学生却不告诉他,这是为了了解他的心思;低年级的学生(面对高年级的学生)听从而不问理由,这是表明(学生)不能逾越等级。这七样东西,是教学的主要的条例。《记》说:“凡学官先事,士先志。”(“但凡是教学,老师首先要务实,学生首先要端正学习态度。”),说的就是这个吧。

    大学的教育是按照时令的,(老师)讲授一定要有主要的课程,(学生)放学后一定要有休息的地方。对于学生而言,如果不学习杂乐,就不能安心学习弹琴,如果不广泛地了解事物,就不能安心学《诗》,不学做生活中的杂事,就不能安心学礼,兴趣爱好不能得到发扬,就不能快乐地学习。所以君子对于学习,有时埋头苦读,有时潜心钻研,有时休息,有时自由发挥。这样,才能安于他的学业,亲近他的老师,乐于与朋友交往并且信服学到的道理,这样即使(毕业之后)离开了老师的指导也不会违背(学到的道理)。《兑命》说:“敬孙务时敏,厥修乃来。”(“尊敬、谦逊、务实、守时、迅速,这些品质如果缺乏,通过学习就能得到。”),说的就是这个吧。

    现在教书的人,拉长了声音念书上的内容,对于他听说的东西夸夸其谈,被问起为什么,就说“就是这么规定的”,一味让学生上进却不关心他是否掌握,使唤学生却不能让学生发自内心地尊敬,教育学生却不能使学生竭尽才能。他讲述的东西是违背道理的,他要求的东西是不合实际的。这样,学生就会隐瞒自己的学业,痛恨他的老师,苦于学习艰难却看不到自己的长进,即使完成了学业,也一定会很快忘记(学的东西)。教育的不成功,就是因为这个吧。

    大学的制度,在(不好的事情)发生之前就加以禁止,这叫做“豫”,(教授学业)要趁学生可以接受的时候,这叫做“时”,教授东西不超过一定的节制,这叫做“逊”,(让学生)相互学习,比试高下,这叫做“摩”。这四个东西,是教育兴起的途径。

    在(不好的事情)发生之后才禁止,那么就会受到抵触,难以施行;超过了(最佳的)时间才去学习,那么即使勤劳受苦也难以学成;没有节制,杂乱地讲授,不顺从一定的条理,那么(学生的学业)就会受损、混乱,(学生)难以静下心来钻研;(学生)一个人学习没有同学,就会孤独、粗陋、眼界狭窄;与不良的人来往,就会违背师长;有不良的爱好,就会荒废他的学业。这六样东西,是教育荒废的原因。

    君子知道了教育兴起的途径,又知道了教育荒废的原因,这以后就可以去当老师了。所以君子的教学,给学生指引道路却不牵着他走,激励学生而不是打击他,启发他却不直接告诉他答案。指引道路却不牵着走,那么就会师生和睦,激励而不是打击,就会让学生觉得学习快乐,启发他不直接告诉答案,就会让学生主动思考。(教育者让)师生和睦、学生觉得学习快乐,又能自己思考,这就可以说是善于教育了。

    学习的人有四种原因导致失败,教育的人一定要知道:人学习的时候,有的人因为追求知识量大而失败,有的人因为知识面狭窄而失败,有的人因为改变志向而失败,有的人因为放弃而失败。这四种情况,(学生的)心思是不同的。(教育者要)了解学生的心思,这以后才能挽救他的过失。教育的人,就是发扬学生的长处,挽救他的过失的人。

    善于唱歌的人,要让人继承自己的唱法,而善于教育的人,要让人继承自己的对待学习的态度。他的言语简约却很明确,话不多却都是有好处的话,很少打比方也能讲明白道理,这就可以说是让学生继承自己的治学态度了。

    君子观察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难易程度,就能知道他的天赋好坏,这以后就能广泛地讲解,能广泛地讲解就能成为合格的老师了,能成为合格的老师之后就能成为合格的长官了,能成为合格的长官之后就能成为合格的君子了。所以跟随老师学习,是学习如何成为君子的,因此选择老师不可以不慎重啊。《记》说:“三王四代唯其师。”(“三王(夏禹、商汤、周文王)和四代(虞、夏、商、周)的天子都很重视他们的老师。”),说的就是这个吧。

    但凡是治学的道理,最重要的是树立老师的威严,老师有威严,人们才会尊重道理,人们尊重了道理,百姓才会重视学习。所以说君主的地位比他的臣子低的情况有两种:第一是在宗庙中,臣子为尸,那么君主的地位比他低;第二是臣子是君主的老师,那么君主的地位比他低。大学的礼制,(天子的老师)虽然要服从天子的诏令,但是不用行臣下之礼,这就是尊重老师的表现。

    善于学习的人,让老师轻松,就能学到比一般人更多的东西,还会感激老师;不善于学习的人,让老师忙碌,还不能学到和一般人一样多的东西,还会怨恨老师。善于问问题的人,就像砍树一样,先砍容易砍的地方,后砍长了枝条的以及臃肿的地方,久而久之,问题就自然得到解答了;不善于问问题的人是反过来的。善于回答的人,就像撞钟一样,轻轻敲他,他就发出轻微的响声,用力敲他,他就发出巨大的响声,等到学生露出了理解的表情,就什么话也不说了;不善于回答问题的人是反过来的。以上这些都是让学业进步的方法。

    (只会)记住答案,回答问题,不足以当别人的老师。(合格的老师)一定要听学生提问然后对应地讲解,如果学生的能力不足以提出问题,就直接讲解,如果讲解了学生还听不懂,那么暂时跳过也是可以的。

    好的冶金匠的徒弟,一定要先学习缝衣服;好的制弓匠的徒弟,一定要先学习编簸箕;对于刚开始学驾车的小马,把车-马的顺序反过来,让马跟着车跑。君子懂得了这三个道理,就能懂得如何对待学习了。

    古代的学习的人,要比较事物,进行类比:鼓不等同于五声,但是五声离开了鼓就不能调和;水不等同于五色,但是五色离开了水就不能彰显;学习不等同于做官,但是做官的人不学习就不能治理好他事务;老师不等同于五服的亲属,但是没有老师教导(丧服的礼制),亲戚之间的关系就不能被理顺。

    君子说:有至高的道德的人不当官,至高的道理没有实际用处,真正守信的人不用做约定,真正守时的人不一定同时到达。懂得了这四种道理,就可以知道如何对待学习了。

    三王祭川的时候,都是先祭河,后祭海,(这是因为)河是(海的)源头,海是(河水的)汇聚,(优先祭祀源头)这就叫做尊重根本。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 
原文:
  发虑宪,求善良,足以謏闻,不足以动众;就贤体远,足以动众,未足以化民。君子如欲化民成俗,其必由学乎!
 
  玉不琢,不成器;人不学,不知道。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,教学为先。《兑命》曰:「念终始典于学。」其此之谓乎!
 
  虽有嘉肴,弗食,不知其旨也;虽有至道,弗学,不知其善也。故学然后知不足,教然后知困。知不足,然后能自反也;知困,然后能自强也,故曰:教学相长也。《兑命》曰:「学学半。」其此之谓乎!
 
  古之教者,家有塾,党有庠,术有序,国有学。比年入学,中年考校。一年视离经辨志,三年视敬业乐群,五年视博习亲师,七年视论学取友,谓之小成;九年知类通达,强立而不反,谓之大成。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,近者说服,而远者怀之,此大学之道也。《记》曰:「蛾子时术之。」其此之谓乎!
 
  大学始教,皮弁祭菜,示敬道也;《宵雅》肄三,官其始也;入学鼓箧,孙其业也;夏楚二物,收其威也;未卜禘不视学,游其志也;时观而弗语,存其心也;幼者听而弗问,学不躐等也。此七者,教之大伦也。《记》曰:「凡学官先事,士先志。」其此之谓乎!
 
  大学之教也时,教必有正业,退息必有居。学,不学操缦,不能安弦;不学博依,不能安《诗》;不学杂服,不能安礼;不兴其艺,不能乐学。故君子之于学也,藏焉,修焉,息焉,游焉。夫然,故安其学而亲其师,乐其友而信其道。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也。《兑命》曰:「敬孙务时敏,厥修乃来。」其此之谓乎!
 
  今之教者,呻其占毕,多其讯,言及于数,进而不顾其安,使人不由其诚,教人不尽其材;其施之也悖,其求之也佛。夫然,故隐其学而疾其师,苦其难而不知其益也,虽终其业,其去之必速。教之不刑,其此之由乎!
 
  大学之法,禁于未发之谓豫,当其可之谓时,不陵节而施之谓孙,相观而善之谓摩。此四者,教之所由兴也。
 
  发然后禁,则捍格而不胜;时过然后学,则勤苦而难成;杂施而不孙,则坏乱而不修;独学而无友,则孤陋而寡闻;燕朋逆其师;燕辟废其学。此六者,教之所由废也。
 
  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,又知教之所由废,然后可以为人师也。故君子之教喻也,道而弗牵,强而弗抑,开而弗达。道而弗牵则和,强而弗抑则易,开而弗达则思;和易以思,可谓善喻矣。
 
  学者有四失,教者必知之。人之学也,或失则多,或失则寡,或失则易,或失则止。此四者,心之莫同也。知其心,然后能救其失也。教也者,长善而救其失者也。
 
  善歌者,使人继其声;善教者,使人继其志。其言也约而达,微而臧,罕譬而喻,可谓继志矣。
 
  君子知至学之难易,而知其美恶,然后能博喻;能博喻然后能为师;能为师然后能为长;能为长然后能为君。故师也者,所以学为君也。是故择师不可不慎也。《记》曰:「三王四代唯其师。」此之谓乎!
 
  凡学之道,严师为难。师严然后道尊,道尊然后民知敬学。是故君之所不臣于其臣者二:当其为尸则弗臣也,当其为师则弗臣也。大学之礼,虽诏于天子,无北面;所以尊师也。
 
  善学者,师逸而功倍,又从而庸之;不善学者,师勤而功半,又从而怨之。善问者,如攻坚木,先其易者,后其节目,及其久也,相说以解;不善问者反此。善待问者,如撞钟,叩之以小者则小鸣,叩之以大者则大鸣,待其从容,然后尽其声;不善答问者反此。此皆进学之道也。
 
  记问之学,不足以为人师。必也听语乎,力不能问,然后语之;语之而不知,虽舍之可也。
 
  良冶之子,必学为裘;良弓之子,必学为箕;始驾者反之,车在马前。君子察于此三者,可以有志于学矣。
 
  古之学者:比物丑类。鼓无当于五声,五声弗得不和。水无当于五色,五色弗得不章。学无当于五官。五官弗得不治。师无当于五服,五服弗得不亲。
 
  君子曰:大德不官,大道不器,大信不约,大时不齐。察于此四者,可以有志于学矣。
 
  三王之祭川也,皆先河而后海;或源也,或委也。此之谓务本。
 

 

_THIS_IS_END_OF_ARTICLE_
Avatar_small
zrq 说:
2017年7月30日 12:50

鏼鏼发抖QwQ

Avatar_small
YYY 说:
2017年7月30日 22:51

@zrq: 哇!神琦!